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集锦 >

小米也能做出苹果都无法量产的 AirPower 了?

2021-04-07 14:12:25    来源:爱范儿

在小米发布会上,它的关注度可能不亚于小米11 Ultra 和 MIX FOLD。

在小米发布会上半场中,有一个新品,有着颇高的讨论热度。它既不是 Android 机皇小米11 Pro,也不是 Android 之光小米11 Ultra,而是在 Keynote 上「匆匆而过」的小米多线圈无线快充板。

夸张点说,小米多线圈无线快充板几乎抢走了所有新品的风头,还戏称为「无线充电板之光」。

从外观上来看,小米多线圈无线快充板一出现,就让人想到了躺在苹果 Keynote 上的 AirPower。2017年9月随着 iPhone X 一同发布,但苹果一直没能解决其发热问题,最终于2019年3月份取消了 AirPower 的上市,出身未捷身先死。

此次,与 AirPower 有几分相似 ,功能也类似的小米多线圈无线快充板赚足了人们的「眼球」,似乎是小米做出了苹果都无法量产的 AirPower 了,而且售价也才几百块。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多线圈无线快充板想不火都难。

小米版 AirPower 有何特色?

小米多线圈无线快充板暂时还没有官方介绍,仅从发布会上的信息来看,它内含19个充电线圈,从而支持手机、耳机、手表等智能设备在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无线充电。

最高功率可以达到60W,且同时可为三个设备充电,也就是每个设备最高可享受20W 的快充功率。从官网来看,小米多线圈无线快充板并没有采用主动散热(风扇),15.1mm 的厚度也还算说得过去,为了能够达到60W 的充电功率,充电头的功率达到了120W。

但,内置的19个线圈,以及较高的充电功率,也花费了小米工程师两年的时间,最终解决了线圈堆叠和「高」功率供电时的过热问题。在发布之后,不少网友都猜测,为了散热,以及放下19个线圈,小米多线圈无线快充板肯定有内置风扇,且也会有着很明显的厚度,换句话说,它为了功能让步了设计。

另外,小米多线圈无线快充板的功能除了充电,并没有与充电设备的交互。它只是个无线充电板而已。

AirPower 与普通充电板有何不同?

AirPower 是为苹果设备打造的一站式充电终端,可以支持 AirPods、iPhone 的 Qi 无线充电协议,也要一并支持 Apple Watch 上的私有充电协议。这也意味着,AirPower 内置的线圈需要保证覆盖到 Qi 协议和私有协议。

除了能同时为 AirPods、iPhone、Apple Watch 同时充电,还可与设备进行数据通信,你可以直接在 iPhone 上看到所有设备的充电情况。

为了达到这两项功能,AirPower 不仅要在内部放置20多个线圈,同时也需要一枚芯片来保证无线充电板与 iOS 设备的通信交互。

现在有一些第三方充电板能够支持多设备的无线充电,也支持不限位置放置,但并不支持 Apple Watch 的私有协议,往往会为 Apple Watch 单独划分一个区域。

AirPower 内不同充电协议的线圈叠加,除了容易积热外,还很容易造成电磁干扰,需要苹果去不断地优化供电和切换策略。此前在 Zens Liberty 这款类似于 AirPower 的无线充电板上,当你移动设备时,切换到邻近线圈时,会有3~4秒的延时。

并且,AirPower 在外观上一贯的维持了苹果的轻薄、简约,苹果并不想为了散热,在 AirPower 内增加风扇,从而妥协掉轻薄的设计。

正是要支持不同的充电协议,不限位置,可以与 iOS 设备进行通信,还保持足够的轻薄,这种不妥协的做法,最终导致了 AirPower 未能量产上市。

AirPower 对于苹果来说,显然是失败的,没能解决技术问题,也没能做好产品的预期管理。在研发完成之前,就将它的功能、特性一并放出。但 AirPower 承载了苹果对无线化的追求。

AirPower 是苹果畅想的无线化未来中的一款产品,它可以为所有的苹果移动设备进行充电,同时还可以与设备间有着交互,但它过于理想,以至于以现在的技术还无法实现(量产)。而小米多线圈无线快充板算是当下折中的一个能够量产的方案。

苹果的进步不再引人注意了吗?

归根到底,小米多线圈无线快充板可以说只实现了50% 功能的 AirPower,是众多支持多设备无线充电板的其中之一。而对于能够与多设备进行通信交互,大概率也只有苹果会去做,但可惜的是现在已停留在「纸面」上。

苹果的 AirPower 在美好的愿景下,有着很多难题去解决,而我们也很期待这款内置有 A 系列处理的无线充电扳手上市。虽然它的价格可能5倍或者6倍于小米多线圈无线快充板,但每当看到 AirPower 演示图时,总会莫名的振奋。

这种内心的振奋感似乎已经很少出现在现在的苹果新品上了,尤其是每年的 iPhone。

随着近年来国产厂商进步明显,高刷新率、高功率充电等等新特性在某些方面已经走在了 iPhone 的前面。它们已不再是 iPhone 的追随者,而开始渐渐的摆脱 iPhone 的影子,开始走自己产品的「差异化」之路。

就在 AirPower 发布的2017年,国产手机们还在参考着 iPhone 去做刘海屏、去做3D 结构光。但之后的几年,国产手机们几乎是屏下指纹的天下,有光学、有超声波的多种方案。

现在依旧没有高刷新率、依旧没有高功率快充的 iPhone,似乎有些落伍,而屏幕素质、相机规格已经被小米 OV 们追赶上来,除了 iOS,国产们和 iPhone 的差距正在减少,或者说苹果似乎正在原地踏步。

虽然,苹果每年大概会有几波的新品上线,但对于 iPhone、iPad、MacBook 来说,一年也就一次更新,频率稳定。并且有着自己的更新节奏,对于一个新特性,iPhone 何时搭载,可能在一两年前就已布局好。

另外,随着苹果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受众不断扩大,加上 iPhone 产品线比较单一,让苹果采取了稳妥(保守)的更新策略。尤其是涉及安全的充电功率上,毕竟 Galaxy Note 7的教训历历在目。

较为单一的产品线,较为稳妥的更新策略,较为固定的更新频率,新 iPhone 身上的亮点,很容易被高频次更新策略的国产们盖过。而在产品上,与其说是创新能力变弱,更多的还是非显性的创新。

iPhone 的优势依旧在自研 SoC,计算摄影,以及 iOS 生态上,但这些特性都不是特别容易传播。换句话说,这些特性可能并不如高刷新率屏幕,大底、高像素传感器,高功率快充容易让人记得住,感受得到。

放眼到整个苹果产品来说,所有产品推新的目标还是整合整个生态,这个理念依旧超前。现在能够熟练掌握小屏、大屏硬件,并掌控整个软件生态的也只有苹果。

最近苹果也推出了自研 M1芯片的真生产力工具,且后续的产品序列也会基于 M 系列芯片打造。自研桌面级 ARM 芯片上的布局,一方面是能够掌控硬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合软件生态,消除 iOS 与 macOS 之间的界限,甚至后续的苹果产品只有屏幕大小的区分,而没有系统上的隔阂。

也许那时,苹果有没有 AirPower 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生态大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去展现不同的产品形态。

关键词: 小米 苹果

相关阅读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