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集锦 >

【世界快播报】我是复旦女博士,当了妈妈后,我终于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姐妹选择陪读

2023-05-17 14:42:05    来源:腾讯网

“陪读妈妈”现象作为城乡教育的一个缩影,行之有年。但仔细观察这个群体,会发现她们的面目是模糊的,她们的行为逻辑和心理状况也是被忽视的。陪读妈妈为何陪读?她们的期望和目标实现了吗?如果孩子成绩不理想怎么办?实际生活中又面临哪些困难?腾讯新闻特别策划“看见·陪读妈妈”,透过学者的视角看见陪读妈妈的选择。

以下是一位当了妈妈的女博士的自述。


(资料图片)

我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博士。我之所以对陪读妈妈感兴趣,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我在读博期间成了一位妈妈,在读博和做妈妈之间,我自己也面临比较多的困扰。后来在确定博士论文选题时,我很自然就切入和我一样的妈妈群体。最初是带着很多我个人的问题去了解她们。随着调研深入,我慢慢发现陪读妈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面临的问题更为普遍,具有一般性,值得研究。

另外一个原因是情感层面的。我有一个本家姐姐,她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陪读,一直到高中结束,整整陪读了十几年。她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在陪读中度过的。这个姐姐本身学历也是很突出的。虽然孩子后来考上了大学,但姐姐的一辈子青春也都奉献在了陪读事业上。在我当时的个人认知里,这样的人生选择比较可惜。后来当我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亲人、朋友,都像我的本家姐姐一样去陪读,而且陪读的时间越来越长,我开始感到困惑,意识到我作为一个局外人其实并不了解她们。从那个时候开始,我通过不断地访谈和持续地调研,慢慢进入这个群体,想努力站在她们的角度去分析现象背后的问题。

选择王妈妈作为访谈对象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她是我认识的人。我本来就打算去毛坦厂继续补充我的调研,正好知道她要去毛坦厂陪女儿复读。我们社会学做质性研究时有“滚雪球”的抽样方法,王妈妈是我滚雪球抽样的起点,通过她我也认识和成功访谈了不少陪读妈妈。

以王妈妈为代表的80后农村父母,他们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业,这是他们从个人的受教育经历以及生活经历中反思总结出来的。她们在务工市场或者同辈生活比较中亲见了文凭的重要性。但是,支持孩子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是一回事,陪读本身能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是另外一回事。从目前的调研情况来看,很难找到陪读和阶层向上流动两者之间直接的确定性的关系。

不过,陪读值不值是我们作为外人观察时提出的疑问。作为当事人父母,他们主要考虑的是万一成功了呢?只要成功了,他们就是无悔的。即便不成功,也尽力了。所以,对他们来说不管陪读成功的几率有多大,只要有利于子女未来发展,她们就愿意不计成本地付出。这是一种价值驱动下的选择,而非我们理解的经济理性行为。当我问她们陪读值不值的时候,几乎所有妈妈都没有质疑,她们只是觉得陪读很有必要,不陪读会留下遗憾。

有人说陪读是一种兜底行为,我觉得站在家庭的立场,它更像是家庭应对孩子学习和成长危机的一种方式。最典型的危机就是手机成瘾。我们遇到一些小孩,初中以前的成绩是比较好的,父母也比较放心,一直都在外地打工。但是到了初中阶段,孩子开始沉迷手机,导致成绩下滑厉害。最后孩子妈妈不得不从打工的地方回到家里陪读。

危机意识的背后其实是对教育价值的认知。你有学历,才可能在城市空间里找到相对理想的职业,或者至少能养活自己。面对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危机,他们会及时调整家庭策略,陪读就是其中一个选项。

我的调研集中在中部地区,在我目前访谈到的几乎全部父母中,他们对孩子的学习都是有期望的,而不是一种底线或者放任的心态。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大学。但是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在倾尽所有仍看不到成功的期望之后会根据孩子的学习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预期。

陪读妈妈面临的最直接最突出的压力是经济上的。这一方面是因为现在农村整体生活水平都提高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做支撑。而陪读让家庭的经济收入结构性地减少,家庭很难维持陪读之前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现代女性普遍都希望能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可是一旦选择了陪读,她们就很难有独立的收入来源,这种经济自主的意识也是她们压力来源之一。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陪读过程中一边努力赚钱,尽可能地在学校附近打零工,一边在生活方面特别节俭,从租房子到日常吃穿用度,都只是维持一个底线的生活条件,除了孩子,对孩子很舍得。

我们调研过一个陪读妈妈,她自己带两个小孩,住的房子在城中村,只有十几平,房子里只有简单的床和桌子,厨房在外面。没有洗衣机,没有空调。为了省水电费,冬天她会等孩子回来一起洗脚。

除了经济上的困难,情感上的困境也很大,最突出的是亲子关系。陪读妈妈都希望自己陪读有价值,希望孩子的考试有好的成绩,让她们看到希望。一旦孩子的成绩滑落(成绩的滑落是很正常的现象),她们心理上就有很大的压力。我在访谈中遇到不少陪读妈妈,在谈到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她们说着说着就哭了。

情感困境的另外一方面是夫妻关系。农村家庭很多是“介绍婚”,夫妻之间的感情基础并不牢靠。陪读家庭中往往都是丈夫在外面打工赚钱,基本上只有过年才回来。夫妻之间长期处于分离的状态,家庭矛盾也容易产生。

如果我处在王妈妈的位置,我会不会选择陪读?其实我自己也有反思。以前的我可能是愿意的,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牺牲自己自由的生活方式,把孩子放在优先的位置。

但是随着我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慢慢意识到教养孩子很重要的路径是将自己的成长放在第一位。虽然陪读的过程中自己也可以看书学习,成为孩子的榜样。但是陪读本身的时间安排以及整个生活方式,让女性更多退回到家庭,导致女性与整个社会发展脱节。

现代社会,女性要实现自我价值,需要在更宽泛的范围内,以融入社会为导向。将全部精力投注到家庭本身是不利于女性自身的发展的。所以现在如果再让我选的话,我会拒绝陪读,准确地说,是拒绝将孩子的成长置于自我的成长前面的“陪读”。但是对于农村家庭而言,怎么跳出陪读,虽然是个人选择,却更是社会问题,需要研究。

其实,孩子能不能成才和妈妈有没有陪读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陪不陪读或者说家庭怎么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去需要根据孩子个体成长的具体情境进行选择。另外,当下农村大量母亲陪读现象的背后还反映了整个教育形势的变化。家庭本身只是社会化的一个场域,我更希望孩子的成长是在整个社会大环境里进行的。家庭培养的目标最终是要将孩子培养成社会人。

陪读妈妈们走完陪读过程,最后会来到一个分岔口:孩子如果考上大学,妈妈会觉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孩子如果没有考上大学,妈妈可能会觉得遗憾,甚至有愧。我想说的是,不论结果如何,你都是一位尽职的妈妈。

关键词:

相关阅读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