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集锦 >

深度|国产电影崛起后,中国电影市场的路该怎么走

2023-06-11 23:29:14    来源:第一财经

近几年,即使经历了疫情的考验,中国电影市场仍表现出新的活力,特别是中国国产的影片和本土故事,正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经计算,2020至2022年,国产片连续三年占据市场票房份额的八成以上。


【资料图】

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技术的加持。随着AIGC、5G算力、元宇宙技术的运用,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进程正在加速。那么在下一个发展阶段中,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取决于什么因素?目前的产业结构还存在哪些痛点?

国产片崛起,贡献八成票房

近几年,电影市场上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国产电影。从2020年至2023年,年度票房排名前三名的均是国产电影。从中国电影票房总榜来看,排名第一的是2021年上映的《长津湖》,第二名则是2017年上映的《战狼2》,第三是2021年上映的《你好,李焕英》,以上影片票房均超过50亿元。

中国观众越发愿意为中国影片买单了,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6月10日,在上海电影节金爵电影论坛开幕论坛上,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傅若清对此发表了看法:“我们现在的主流观众发生了一些变化,从2003年电影产业市场化起步开始到现在,我们的主流观众实际上比原来已经增长了20岁。主流观众的变化和新主流观众的进入以后,他们对中国故事,对他自身周边的人和事共情、共鸣层面的需求更大了。”

他同时表示,海外的影片,特别是以好莱坞影片为主的新意和新颖的东西减少了,所以也带来了国产影片大幅度的提升和提高。中国自身的于情于理碰撞的故事的电影不断地涌现,再加之国产影片的技术能力、技术表达和导演的创作能力、创作手法也都不断在提升。所以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和自身的故事的角度来说,中国电影更吸引主流观众了。

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总经理刘昕则从技术方面分析了该问题。在他看来,技术发展推动了(电影)的多元化,使得它的表达和消费能够不断地供给。观众也在不断地成长,多元化的情感需求不断地迸发出来,越来越多多元化的中国电影在满足观众的需求。从技术的角度,他希望运用中国移动自己的算力、网络元宇宙的技术,帮助这种表达更好地呈现给观众。

而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则相对冷静客观地看待中国国产电影的崛起。

他表示:“我想提醒,我们国产动画片占优势地位的状况,是在过去几年疫情期间取得的,所以它的基础实际上并不牢固。实际上我们更应该做的还是共同培养观众,用更好的产品,这个产品包括国产的电影,也包括进口的影片,来共同调动观众的热情。这是一个问题。”

光线传媒这几年主控的电影表现不俗。早在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一举夺得50.35亿元的票房,2020年上映的《姜子牙》则获得了16.02亿元的票房。

王长田还注意到了这几年电影类型结构的转变。“不同类型的影片在市场上的表现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比如说主流大片,这几年有很大份额的提升,也包括动画片在内。动画片曾经在有的年份能够达到国产片总票房的20%~30%,光线传媒现在已经规划的动画影片有20至30个,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类型结构的改变,使动画片在未来能够占到中国电影票房的15%~20%左右。”

在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看来,这几年中国电影市场情况比较特殊,一方面各大电影企业抱团,有一些大的投入、大的制作,比如说《长津湖》,但是另一方面也致力于关注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文化审美。比如说2021年底,2022年初爆盘的电影《爱情神话》就是一部沪语电影。

此外他还补充:“这几年国产影片、国产影视作品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国内观众的喜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现实题材作品贴近生活,引发了共鸣。”

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于冬也分享了他的观点。“这些年中国电影取得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我们现在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中国电影面临着再次出发的关键时刻,因为经历过疫情之后,电影行业重整旗鼓,在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当中,电影在文化领域率先复苏,这给了我们电影行业电影工作者的一个极大信心。观众还在,只要电影好,观众会回来。今年的春节档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上片、宣发,票房的报复性的增长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于冬表示,“疫情三年,很多电影公司都举步维艰,硬撑着挺过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电影院。终端的影院困难很大,但是最终我们8万张银幕是保住了,而且这三年当中我们的银幕数量还在增长,这是特别难能可贵的,这是我们电影行业的基础、基石。”

今年春节档的良好表现确实给了业内一针强心剂。灯塔专业版显示,2023年春节档总票房为67.58亿元,位列中国影史春节档票房第二。同时,今年春节档场均人次达47.1人,较2022年春节档的36.2人,每场提升了10人次以上。

科技创新加持电影工业

随着AIGC、5G算力、元宇宙技术的运用,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进程正在加速。电影工业的快速发展,与科技创新分不开。这种科技创新,不仅是电影制作上的,还表现在电影消费的多个维度。

譬如陆川导演的电影《749局》,就是一部融入了科技创新的电影。中国移动咪咕公司以其“5G+算力网络”的优势,以该电影为起点,共同探索元宇宙相关技术在电影制作领域的应用。

具体来说,该影片中的马山数智人形象就是和中国移动咪咕公司联合打造的。中国移动咪咕公司首席数字官孙翔云介绍称:“说到《749局》,我们有一些数字化和基于5G的合作。我觉得几个方面:一个是基于整个咪咕的数字化能力,和陆川导演一起打造马山的数智人。之后,我们也会在元宇宙的入口‘星际广场’上,持续将电影中很多的数字化资产,让它形成更多的(内容),可能会有游戏,会有文博的场景,让这样好的资产讲更多的故事,带来更多的体验。”

孙翔云说:“无论打造什么样的数字化场景和内容,所有的互动、驱动所有的玩法都要基于算、网和引擎这样的能力。就像汽车,要有汽油、电、蒸汽,这些都是能源。我们做的这件事是把底层的能源层、发动机这一层,来和客户(互动),无论是以现在App的方式还是大屏的方式,还是电视和VR/AR这样的入口。无论是以什么样的介质,我们与这些优秀的内容和IP合作,其实就是给观众呈现最完美的体验。”

今年春节档上映的《流浪地球2》也是一部受益于技术支撑和推动的影片。“这个影片里有二十几位科学家作为拍摄顾问,我想这在中国也好,在国外也好,很少是这样的创作结构。” 傅若清表示,“我们怎么更好地拥抱技术,用技术来表达创作者想创新表达的一些东西,是需要我们这个行业方方面面,每一个环节和流程都要高度关注和重视的。我们不能说应用了新的技术和新的拍摄手法、放映手法(就行了),实际上更多的是希望能留住观众,让观众能感觉到影院才是最好的视听场所。所以我觉得在这点上,中国电影人一直以来也都在努力地追随世界的技术潮流、世界电影的技术潮流。”

王长田则关注技术对电影在两个方面有可能发生的改变。第一,AI对电影制作的推动和改变,尤其是目前跟数字制作有关的,比如动画电影。“我估计AI对动画电影主要环节效率的提升可能会达到50%,也就是时间的缩短。此外可能会让整个动画电影制作周期的效率提升30%,也就是说,原来我们计划每一年上映3部动画电影,现在有机会做到4部。第二个层面,王长田非常关注VR对未来电影发行放映方面的改变。尤其这次苹果发布VR产品之后,带来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个人首轮影院的可能性。比如未来你在猫眼买了一个电影票,可以到电影院观看,也可以在自己的VR上观看,猫眼把影片推送到你的VR上,在家里可以看到跟电影院相媲美的效果。”

王健儿则认为,艺术+科技的时代已经全面到来了,AIGC的应用、虚拟拍摄的应用、VR的应用、影游互动的应用和全息投影的应用,将会很快渗透到电影产业,未来的电影产业可能会变成电影的智造业。

后疫情时代的电影市场需要什么

经历了三年疫情时期,中国电影行业的大趋势是逐渐回暖。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还需要什么助力?目前的产业结构还需要做哪样的调整或者迭代?

傅若清的观点是,所谓的“高质量”无外乎这么几个层面:第一,供给侧,也就是创作层面,要创作更多、更丰富、更多类型的影片,这类影片源于电影,又在电影的艺术表达层面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第二,必须要尊重市场,必须要尊重观众,因为没有终端的电影市场,没有终端的需求的话,供给相对是空洞和苍白的。

他举例称:“我拍了一部我本人觉得非常好的电影,那是给我自己拍的,但电影是给观众,给大家看的,要拍好看的、给大家看的电影。这是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在尊重艺术、尊重技术规律的同时,还要更加尊重观众,尊重市场。”

王健儿的感受是,这两年,中国电影市场诞生了一些大片,票房也爬上了50亿,但是从全球的电影市场来讲,TOP10可能还排不上。他分析称:“原因就是人家有大的IP系列,可以做10年、20年、50年,可以做100年,140年。所以我比较坚定地认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还是要走大IP开发的道路。首先我们要有生产、创造大IP的能力,同时要有一个长线的规划,要把大IP持续的长尾效应做出来,否则的话我们全部押宝押在票房上,大概率会亏,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平衡总体的投入产出。”

上海电影近几年正在探索和开发IP。不过王健儿承认:“上影因为历史的原因,有许多好的经典的IP,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开发,也一直向同行学习,但是总是不太走得通。现在有个风口,AI时代的到来,IP+AI可能是一条新路子。我们最近也是尝试把葫芦娃做成数字人,也成立了上影园文化科技公司,把30个经典IP十年的经营权交给了上影园科技公司。”

作为内容生产公司的高管,王长田提及了自己一大一小的两个愿望。

王长田第一个大的愿望,是希望有关部门和行业共同努力,制定一整套的向内容方倾斜的政策。“这里面包括我一直在提的关于票房分账比例的调整,关于内容产业的税收优惠,还有电影专资使用的倾斜,也包括内容审查效率的提升,包括内容‘走出去’审查的灵活性的调整等等,这些都是有利于内容产业发展的政策。因为我们电影市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内容好不好的问题。”

王长田的第二个小的愿望是实现分线发行,也就是不同院线上映不同的电影。“我们一年有800~900部影片能够取得发行许可证,但是我们能够上映的影片只有400~500部,而且绝大部分上映影片都是一日游或者几日游,拿不到排片。所以大家就提出要分线放映,给更多的中小影片机会。若实行分线放映,中国电影观众的选择空间会大大提升,一些效益不太好的影院的上座率也有可能得到提升,一些中小影片、探索性、艺术性的影片又获得了新的空间。”王长田说。

关键词:

相关阅读

精彩推送